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很好的生活調劑品!!!

書櫃淨現出的不是文化或智慧,是生活印記。
Frohe Weihnachte und ein glueckliches und gesundes Neues Jahr!
Frohe Weihnachte und ein glueckliches und gesundes Neues Jahr!
(其實我還未懂得怎讀出來-_-因太長了...但它的意思是Merry Chrismas and Happy New Year!)
不知不覺已完成了德文的第一個課程,感覺還算良好吧!但是休息一星期後要開始第二個課程了。我想還可以持續下去的哈.我還記得上第一堂時那種不知所措的心情,還令我想放棄呢!畢竟語言常令我產生恐懼感。但漸漸地,開始克服這種討厭的感覺了。^^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保持饑餓,保持愚蠢
< 見《上班途中可以做的80件事》>
我很喜歡這一章節中所說的「保持饑餓,保持愚蠢」。只有饑餓,才會擁有最原始的動力去狩獵你所需要的;只有愚蠢,才會擁有最純真的慾望去吸取所需要的。為何總是說:青春是無敵,初出茅廬的總是很有幹勁地工作。因為他們對未來的渴求保持著饑餓狀態;貧乏的社會經驗促使他們處於愚蠢而純真的思緒去學習身邊的事物。
如果我們再自以為是地想著自己有多厲害的時候,那真的比不上他們了...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生命洶湧似潮水!!!

依我看法...生命洶湧似潮水!!!
今日我收到一個不幸的消息...
呀蕉給老闆fire了 (我舊公司的同事, 也是設計師)
我為她感到無奈... 但是我亦要向她說一聲: 妳走運了!!!
在我立場, 這件事對她是好的.
因為我相信有危必有機. 絕處逢生能創出千萬種可能!
目前的不濟, 只是短期罷了... 如果這份工會影響自己深遠, 阻礙發展的話...
請不要為五斗米而折腰...要工作的話, 一定不會餓死的,
只是很多時給自己不用重新接受新挑戰的藉口罷了.
苟且偷安, 會有很長遠的不良影響.
而她的遭遇令我想起自己當初選擇離去的決定, 是對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知道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 答案不會一下子給你看到
亦都人算不如天算...算算算....給你算得盡的人生, 沒有色彩了...
所以...生命~~洶湧似潮水~~努力啦香港人!
活在他媽的當下!!! what the fuck going on?!

在這個不堪入目的經濟下, 我們做到的只能活在當下.
很多人也能說出這句話, 但我認為不是有太多人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我常覺得很多人對這講法心存誤解或混亂, 當把"活在當下"與一些消極的想法混為一談.
我也認為它和"處之泰然" 有少許的分別.
"處之泰然", 以我的理解, 類似老子的思想, 即道家. (-__- 我相信沒有記錯吧..拋下書本太久了)
它的解釋有點似是既來之, 則安之. 在我立場, 這是消極的.
而很多人也就用此作為藉口了...樂觀與消極只是存在著微乎其微的距離.
活在當下, 我認為是緊守於客觀的條件, 再作出適當的準備和等得待機會. 活在當下可以是relax的; 可以是細膩的; 也可以是品嚐和觀察的.
想起活在當下, 我想起與esther 所談論的對話, 是關於學設計的學生.
有不少學生也會常不滿學校...不滿課程...不滿tutor....或是...選修這某校院的課程時, 常問道"這課程有用嗎??"
我心想: 有沒有用...不是問我吧....問你自己是最好的... 課程有用與否...因人而異...
esther 的見解我很認同, 她說: "設計不是坐著等人教你啦...與其你常想別人不能教給你甚麼...
有否想過自己付出了甚麼?? 真的不做任何東西別人就能教你甚麼嗎? 那只是真的在學人家的東西,
這是 "1", 甚至是"2" 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理解的 0 , 1, 2的分別. 作為設計師, 要以0為出發點.
現在這公司..雖然小得很...但是我學懂"活在當下"
學懂怎去欣賞它, 怎去欣賞自己
每個時段都有它的價值....我相信沒有浪費的.
沒有環境能浪費自己, 只有自己才會浪費自己.
這就是強者與弱者的分別, 分別不在於能力....是在於態度.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小轉變...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
開荒牛

其實這一步自己也是預計到的. 我還記得很多朋友都勸我不要再做下去, 這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由我起初解釋說著種種我不辭掉這工作的原因, 到我打後已不作任何言語. 因為我知道, 只要時間一到, 自己就自自然然知道該何時離去. 現在我知道了, 而且這心情來得很突然. 突然得我連在這裏待多一日也嫌多. 人的感覺真的好奇妙. 前兩天還是對某觀點有著一點的執著, 過兩天可以是完全地相反了. 我還記得, 在這公司浮浮沉沉的時候, 另一個DEISGNER 也嚷著要走, 在這候我還對她說: [ 不要被環境打誇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實在太依賴環境了. 記住是人創造環境的, 這才算成功吧! ] 想不到, 今天這句說話對自己已起不了任何作用了. 我現在有點回想起, 到底是我也踏入了他們的心態. 每事也順著所謂現實發展去做; 還是我懂得甚麼時候才放手. 一或是根本他們比我更早一步看到應看到的東西, 只是我一路也誤會了他們的見解. 我真的不知道了. 但我知道我的決定沒有錯, 也沒有自打咀巴的. 因為當時有當時的決定, 今天有今天的打算. 我還記得一位已辭職了的上司給我一些教導: 人不需要為以前所作的事情而感到後悔, 因為那時的決定是基於以那時的智慧與見解去實行. 故此以當時來說那個決定是最好的. 只是現在的你進步了, 你知道有一個更好的決定. 我想人們所說的”順其自然”也是出於這個特質吧. 我沒有怨天尤人了. 大家觀點不相同罷. 沒有對與錯. 在老闆角度, 他已給了我應有的價值, 還多給了呢. 只是我這個員工過於斤斤計較, 急功近利. 而我則認為設計不只是這個價吧?! 這樣做對我來說只是零價值與1價值的分別. 對於我這個充滿自尊心和帶點自負的設計師來說有點兒侮辱吧! 老實說, 我已沒有恨他, 他沒有欠我甚麼的. 只是大家達不到共識. 與其這樣倒不如來個和平分手. 還是今日留一線好些.
怎樣說也好, 這兩年我還是覺得頗有趣, “開荒牛”這角色一點也不好做. 但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 我還覺得在精神磨練上得到很好的發展. 說真一句, 拿捏得不好的話, 會有很多很多的負能量蘊釀出來. 我也有很多軟弱的時候, 不斷懷疑自己的決定與堅持, 對未來充滿惶惑與恐懼, 甚至對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哎. 多得身邊家人, 朋友們的支持, 我總算敖過這些時候. 當然到現在還每個月也有這些不方便的日子出現…
我公司本身是一間MANUFACTURER. 老闆所做的都是一些OEM PROJECT. 即是收到“實單”助人生產的工作. 算是一種較保險的生意. 但是現在的趨勢使這行生意愈做愈難了. 於是老闆有一個念頭. 就是創立自己品牌與設計自己的產品. 他心想這個才是將來在這個弱肉強食, 趨炎附勢的世界中找一口飯吃. 我和另一個DESIGNER 就是在他這種遠大而又不清晰的遠視下所產生出來的工具. 起初在大家不知道怎玩這遊戲的情況下, 盲摸著各種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法. 設計甚麼, 怎樣宣傳和銷售出去. 全都是問題! 而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只出於一個問題 – 萬惡而又可愛的金錢! 只要有錢, 我們就能開發更多心目中想做的設計; 只要有錢, 我們就能不計成本地做很多宣傳; 只要有錢, 老闆就不會常計較我們這個新部門零收入的問題; 只要有錢, 我們就不會因微薄的薪水而變得意志消沉. 通通也是錢! 其實這兩個年頭令我看到很多, 我清楚知道, 做生意或要建立自己的設計品牌, 真的是談可容易! 當中除了錢這必然的問題外, 還會遇到很多估計不到的事情. 所有事都會影響你的設計是否可行. 並不一定是設計的問題, 可以是外憂問題. 例如你根本就沒有銷售門路. 一件好的產品就只可以胎死腹中了. 我們只是做了一些樣辦, 放在SHOW ROOM 供自己欣賞. 但當問題出現了, 我們作為這些樣辦的設計師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產品賣不到, 當然是設計師的責任吧! 他們的部門只是燒銀紙!” 而老闆亦會想 “錢也賺不到, 還想奢求加薪水嗎? 說笑吧?!” 在這公司, 就連MARKETING 和 SALES 也要自己充當. 還要遭受到這些冷言冷語, 我也不知道甚麼原因能驅使我幹下去. 我自己也摸不著頭腦, 所以當有人問我為何不辭去這工作時, 我漸漸地答不出答案了. 只可說聲 “順其自然吧!要走的時候就會走”. 我想這一點執著, 可能基於對設計自由的響往. 說真一句, 在這裏真的想計設甚麼也可以 (當然公司能力範圍內). 但我要付出的, 就是金錢與尊嚴. 可能這代價對我來說太大了. 這兩年真的不太好過. 到今日我選擇了放棄.
我對香港未來真的不是太有信心. 有一個似是好的現象可以看到, 就是的而且確香港人對設計這種抽象的東西愈來愈看重了. 但是, 我還是覺得這東西也被香港歪風化現象所侵食. 就像受洗是要助下一代找一間好學校; 學音樂對選校有加分效果或趕快應付8級琴試以誤人子弟為收入來源. 讀書成績佳, 不是醫生就律師吧. 我不敢說他們以這目的就是錯, 我只能說很多東西也失去了原有的義意. 全部也變得物質利益化了. 而設計也一樣受著本末倒置的歪風所影響. 用家或老闆從計設上可以得到的物質利益很大; 但設計師從設計得到的物質利益可以很小. (可能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 說不定很多設計師認為在設計中得到好大的滿足感) 簡單的說: 設計不值得要多大的投資, 這只是班弄斧的工作. 整個消費市場就是設計師, 你們只是把這個市場具體化與實物化出來. 根本談不上是設計師的工勞. 可能我也被這個社會歪風化現象侵食了, 我很在意收入就等同於我的價值; 但我更在意的, 就是老闆不把尊重與重視, 投資在設計師身上.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懦弱的香港人! 我們一起站起來!!!
「香港人很少會以個人心底裡一種堅定不移的良知或道德準繩, 來檢視社會傳統和政治權威的要求是否合理. 說得明白一點, 香港人就是見風駛舵的風派奴才.」
< 見《來生不做中國人》>
鍾祖康說的這一番話, 正正道出了我心裏所想. 我講的不是政治, 而是對人生態度上的社會風氣. 有時候, 在這個社會上, 一些會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會被視作愚蠢, 幼稚, 不切實際, 甚至被異族化, 畸形化, 妖獸化… “風派奴才”, 直接了當的說法. 對時下香港人公式化的生活追求作出讉責. 人們所追求的變得像 “啤機” 一樣. 以奴性掩蓋真性.
“現實一點吧!” 這句說話成了他們以顯示才智見解的一句話. 何為現實一點? 現實根本就是香港人找來的一個藉口, 一個自己創造出來虛幻世界, 在這裏弄虛作假地生活著. 掩飾自己心中對理想追求的恐懼. 我不明白為何理想與現實被分開談論, 有理想就得捨棄現實. 這法則是從何得來的? 我不明白. 而另一邊廂, 我也不見得在這社會上持著所謂現實主義派的人有多成功. 在他們的立場, 活在拜金社會的氛圍下且卑躬屈膝地追求著無止景的慾望就是成功? 我能供一輛車, 成功! 我能供一層房子, 成功! 我能供某種基金, 成功! 我能炒某種股票, 成功! 我還能給子女供書教學, 成功! 姑且勿論各人對成功的看法. 但從何見得追求理想就得要捨棄這些東西? 難道在求職專欄中, 一份好的工作所列明的requirements中, 會有一項寫著 “no dream is preferred” 這樣嗎? 不明白.
理想的錯誤見解因被 “自訂人生模式” 這概念所羈絆著, 故此不能清楚面對這東西. 自訂即是可預計, 自己掌控內的人生, 是可看到和想像到的. “自訂人生模式” 裏, 每一步我也知道怎樣做, 最終頭目是怎樣應付之類. 可說是對自己人生 “出貓”的行為. 因為人不是太承受到處於不安的狀態與環境, 故寧願選擇自己看到或預計得到的人生. 理想是涉及無限的想像力, 想像不一定會被實現, 但可以很天馬行空, 不需付上任何責任的. 只需付出嘗試的勇氣. 理想是捉不到的, 但你知道它的存在與價值, 而且極之重要, 是我們的養份. 就如空氣中的氧氣一樣, 捉不到的, 但它是存在的. 我們亦很需要它. 只是沒有勇氣去想像和追求罷了. 我極相信每個人心底裏也有他/她想實現而又搖不可及似的理想. “現實一點吧!” 只是對自己掩飾與釋放一點心中愧疚的說話.
我近日都有一個新目標, 在我學業生涯裏很想修讀設計系的碩士讀程. 而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這老牌設計學院是我的目標. 老實說, 現在與這目標的距離來說的確很遙遠. 姑且勿論我的portfolio 能否成功帶我進入這所校院. 現時這刻銀兩這問題也不在我的考慮範圍當中. 當前要解決的就是纏繞我多年的英語… 如果我要入讀這所學校, 我要克服的就是TOFEL 試. 語言, 我最大宿敵, 哈! 我雖然很害怕去面對, 但另一邊廂我極之興奮. 因為我有了一個新的目標. 一個我不知道能否成功, 但絕對值得付出的目標. 無他, 就算他日不能成功入讀此校或銀兩短缺, 我也能夠克服我的宿敵. 目標的結果, 只是模擬出來的夢. 走過的路才是真實的人生. 如虛幻電子世界一樣. 過度沉溺不能抽身出來的. 很傷身子啊!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 “理想” 與 “現實”. "理想" 可以是虛擬; "現實” 也可以是虛擬. 只靠你怎樣去穿梭其中. 理想與現實是能夠同步進行的.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設計師不是文盲!
很多人也有一個錯覺認為設計的多半是文盲. 甚麼不懂也不要緊, 只要雙手懂得如何去繪畫就好了. 還把所謂”搞藝術的”與”學術的”分開界別. 從字面解釋上當然沒有問題, 但實質這兩種說法是存在另一層意思, 根本就是一個人能力與價值上的標簽化說法. 這種大圈子裏的錯覺對我來說絕對是一種侮辱! 學業成績理想的, 自然就是繼續升學, 甚至在大學選修自己想讀的課目. 畢業後平步青雲找一份薪酬高的職業, 供車買樓組織小家庭. 這些就是人們眼中”學術型”人將來會走的路與結果. 是美好的. 如果學業成績不太理想. 自然就會選修一些以個別技能發展為主的課目. 簡單的就是些不用怎去讀課本與牢記東西的課目. 在大圈子眼中, 如果你是他們所謂”搞藝術的”這種類型的話, 很自然地他們將 “大慨讀書不是太行吧” 這種思想套用在你身上. 藝術與創作, 無形間與 “失敗” 成了掛勾. "學術" 只不過是勢利眼光的另一種說法和名詞.
設計有趣的地方, 就是它的性質太獨特了! 沒有學習的形式與架構; 沒有成就的標準和答案. 只有純粹地欣賞它的創作過程與享受從中帶給人某種心情的結果. 不用太在意它的成功與否. 因為創作就是一種沒有終點的長途跑, 只需途中停下來看看沿途的風景, 享受其中罷了. 如果硬要說出一種成就的話, 那麼在我停下來欣賞風景之際, 身邊也充斥著對眼前美景作出會心微笑的途人, 這就是我的成就.
就是它的獨特與抽象, 令到大圈子的人堆中不能明確地了解設計創作為何物. 我也不能盡怪他們. 因為就連身為設計師的小圈子中, 亦有很多並不太了解自己所作的東西. 曾經我與一位朋友傾談對設計看法時, 我倆皆認為設計或創作, 根本就沒有畢業那回事. 創作只有心靈上的昇華. 我們做學生時所學的課程內容只是對創作認識的一扇門子, 起了作為引導者的作用. 不是畫到一張好圖, 懂得用那幾種software, 或手工藝有多強就是一個好的設計師. 如果完成了一個課程滿足於這些技能的話, 那麼只能原地踏步了. “疱丁解牛”這課書也讀過吧! 給你一把極之鋒利的屠刀也沒有用, 因為你根本不明白牛的骨骼結構是如何. 自己也不懂做着甚麼, 更不要奢望別人能看到你做着甚麼了.
另一種怪現象就是某些設計師過於沉醉畫像的世界裏. 右腦達人 – 這炙手可熱的名詞相信在世界人才發展的趨勢上還會持續下去. 正如人們所說創意在經濟上帶來的得益有多大. 如MFA (Masters of Fine Art) 將來會取代MBA (Master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地位的說法. 我沒有反對這種說法, 只是覺得太多人以這說法作為一個疏於練習左腦的藉口. 這亦是大圈子中傳潘謬誤的蘊藏地. 作為設計師的自己應當反省. 以一個簡單例子來說, 坊間充斥著很多設計作品集或參考書, 如果我們用得不當根本就是一種毒藥! 當做設計或創作的時候, 為甚麼二話不說就打開人家的作品集瞄一瞄? 自己沒有想做的東西嗎? 如果用作BRAINSTORM的話, 那就危險了. 這證明腦袋已經 “乾塘”, briefing 的時候不能即時有相關的影像或訊息浮現出來. 這時候才拿著別人的作品集出來看只是一種 “臨急抱佛腳” 的行為(需則我偶然也會這樣做, 哈, 盡量避免吧). 另外我們不應只集中在書本的圖片上, 應多留意圖片背後作者思維的所在地, 了解字與字行間所表達或隱藏的意思, 尋找創作思路的底蕰, 這裏才是創作的寳庫吧.
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
"設計是濕x學科!"
小人物大計劃

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 初出茅廬, 人們眼中的所謂的”設計師”. "設計" 這二字真的讓我又愛又恨. 愛, 是它的潛力; 恨, 是它在香港的前景. 我經常對於在香港混設計, 是一件很摸不著頭腦的煩事. 常常在心中充滿疑問 "我現在所做的事對嗎? 我要怎樣做才能夠在這狹窄小巷一步一步地走出大街大道?" 很多時候我感到憂慮與無助, 甚至感到孤獨. 可能本身個性過於憤世嫉俗, 所以我對很多別人覺得事不關己的事情看得很大, 與人談起這些時還面紅耳綠的帶點激動. 其實我只不過想將那份熱情去感染身邊的人, 再繼而渲染開去整條小巷中的設計文化與它的價值.
每當說到這裏, 換來的反應大多是一些令自己意志消沈一陣的說話與態度. 令我深深感受到"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道理. 繼續爭持下去的話, 只會令我這個EQ低於孩子水平的人立即爆血管. 與其說在香港社會大學中學到的是工作經驗的話, 倒不如說學到種種對言語攻擊採取百毒不侵的技巧. 無論怎樣也好, 我仍相信對設計有這種熱情胸腔的人不只我一個, 在這條細小狹窄而又漫長的小巷中, 一定有其他與我有相同意志的人存在. 我們只是找不到一個平台去連結一起, 互相依伴. 而我想做的並不是教人怎去連結怎去步出大街大道 (我也是一個自身難保的小人物); 而是想讓他們知道"你們不是孤獨的, 要堅持下去. 終有一日我們會碰頭, 細說今日的經歷".
每當我在工作感到無肋與迷網之際, 就會想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經歷著自己的處景. 當閒逛書店時, 看到很多講述某某著名設計師的作品集或講述他/她的設計論與生活觀的書本時. 我都會想起同一個問題: 為何只得一些歌頌他們偉績似的書? 這樣與”發財立品”的感覺沒有兩樣. 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們在得到成功前是怎樣去鋪設自己的人生道路, 就像一本設計師的日記. 於是我把心一橫, 慨然找不到想要的書, 那麼自己去寫吧. 這就是我寫這些謬論的另一個原因. 從那時的決心開始, 我把平日的所思所想, 不論大事或小事也一一記下, 以便實行這小人物大計劃.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記錄豆豉史!!!
其實有很多原因令到我不想寫BLOG. 第一當然是我對寫作的興趣不怎麼大, 文筆也不是太好, 組織文章對我來說還有點兒痛苦的. 第二是我的枯燥乏味的生活, 致我沒有太多的材枓去記錄我的生活. 每日寫的都千篇一律. 令我覺得與被人罰抄無異. 而最大的原因是後期寫BLOG的性質與自己的出發點開始有些許偏差出現. 因為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經過過濾層後才POST出來. 變得有點兒虛假. 最初, BLOG對我來說只是自己的日記. 分別只在於寫在紙上還是POST在網絡上. 並沒有打算與別人分享.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 自己在寫的時候往往會從別人眼中去思考自己的文章, 故寫出來的文章已不屬於自己的. 故此我放棄了.
但現在的心態剛好相反. 現在寫出來的東西很想和別人分享. 我想應該在我的設計生涯上還是剛起步的時候, 就開始把我對設設的看法和事業上的種種遭遇一一記錄下來. 這算是作為香港一個小小"設計僱員" 的豆豉奮鬥史吧!
為甚麼起初會有這寫作諗頭? 我想應追朔於我與幾個從事不同設計界別的朋友在家中頽廢無聊時所爆出來的一個空想. "我們就寫一本書吧!" 而我們分別以自己的身份去寫自己的東西, 想寫甚麼也可以, 是很隨意的. 只要是關於自己作為一個設計師的生活就好了. 當然, 這計劃也隨著時間慢慢地被淡忘了. 只是偶然大家拿出來談談所謂的進度. 而自己的進度也是極之緩慢. 雖則我有很多東西, 很多謬論想發表出來. 但總是因不太想寫作的關係而被卡住卡住的.
近日, 自己開始把心中所想的慢慢地寫出來了. 但發覺愈是寫出來, 愈覺得與出書的目標距離得很遠. 姑且勿論我所寫的有沒有人看或認同. 就從字數與發表出來的東西, 我想只能作一般中學作文罷了. 所以我突然有這想法, 與其慢慢的把這些東西儲存於自己的電腦內, 倒不如以BLOG的形式記錄出來. 一邊作為累積文章的地方, 一邊與其他人分享我的謬論.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