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2日星期五

與tutor晚飯後

昨晚與修讀設計時的同學與tutor吃晚飯. 大家都很久沒見了. 包括剛從韓國工作回來的朋友和遇然在msn中交談的tutor. 算是氣氛不錯的晚飯聚會.

當中大家交談的話題除了些生活鎖碎事外, 當然離不開關於設計的話題. 很感謝tutor給我的忠告與意見, 令我一再細想我想做的東西究竟是甚麼...

 昨晚他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想去哪裡繼續進修" 和 "為甚麽你會選擇那個地方". 雖然有時候我也會想一想這個問題, 但的確是真的想一想罷了, 沒有真正去解拆心底裏為甚麼會有這一個想法. 因為這個想法看似直線的東西...實在涉及了太多層面上的想法了. 我一時間, 真的不能確切說出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這個問題, 回到家中後我想了再想.. 故此今日我想用一段文字去記錄我的想法.

我想..這個決定可以是分為幾種不同層面所組成, 包括社會層面, 價值觀層面, 和理想的層面吧.

我也是在香港這個城市土生土長的, 不多不少也會受到一些外界評定價值去評估自身的位置. 小時候, 當然只懂玩耍, 不會理會長大後該做的是甚麼. 直至踏入會考, 時間逼著來要你該想想自身的去向時, 才有一點兒驚醒. 老實說, 我不是一個天才, 這麼短的時間又怎能去追回長久以來的空白呢. 我不能夠升上中六,我想這是社會制度給我的烙印,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遺憾, 雖然我知道, 在今日的社會, 這不是甚麼的一個大事, 但對我來說, 的確有一定的影響.

算是神推鬼磨吧,小時候身邊的人總是稱讚著我擁有的天賦. 到中學時, 也被美術老師提著 "蔡文熙,你擁有的才能,可能選擇設計來修讀啊", 也有班主任跟我說"蔡文熙, 你所有的, 並不適合一般的高中教育, 其實你是有其他選擇的". 對當時的我來說, 這些都不是聽入耳的理由, 只是好純粹地想著, 自己懂得畫畫, 亦都給自己多一個選擇, 那就試試設計吧. 當時的我, 就是基於這天真的想法進入了ive. 雖然我慶幸我的選擇沒有錯, 亦沒有後悔, 但那個烙印, 依舊在痛的.

當慢慢地接觸著設計這東西, 由不知道它是甚麽, 到慢慢地了解它的本質和樂趣, 甚至帶給我人生目標與價值, 我感受到, 我比人幸運. 我有時候也會想想, 我這個成績一向中規中矩的學生, 到最後也能得到一個學士學位, 的確, 是比人幸運得多了. 但心底裏, 依舊因為封建化的思想與價值, 而不太承認自己所得到的資格. 或許是這樣說吧,我在介懷別人的正統承認. 我想給人說的是, 我也能夠做到你們所認為的正統.烙印,依然在痛...很可悲的想法.

 可能這是作為設計者的天賦吧, 感受力總比別人強, 甚至偏向憤世嫉俗. 愈當自己涉入設計這領域, 愈發覺身邊圍撓著自己所謂的設計與價值, 倍感疑惑. 我開始質疑身邊的一些設計者對設計的態度; 開始質疑整套教育方針;開始質疑自己對設計的了解. 我需要尋找答案, 這答案我不知道在那裏, 我只好用一個我未接觸過的地方, 作為我尋找答案的依據. 我不是要硬說自己的地方出了些問題,而我想的是找出一個比較, 好讓自身能夠在籬笆外吃草. 說實話, 這地方在哪, 可能並不重要, 重要的, 只是想自己多一分人生閱歷和消除心中的烙印吧. Tutor 給我們的一些意見, 令我的想法清晰了不少. 每一個領域或地區, 會有自己的設計方向與價值. 就如德國的重工業在香港根本不能透徹地發揮出來. 可能我用這一個方法去了解香港的設計環境, 能讓我解釋對香港設計的一些質疑吧. 這一年, 我開始去學習以欣賞的角度去了解香港所有和長處..因為我開始會意到, 或許真是"隔離飯香". 我們活在這, 己是不爭的事實, 為何不用正面的力量活在這個地方. 怨氣太大, 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剛從韓國回來的朋友, 除了得到很好的海外工作經驗外, 還在個人榮譽上得到一個很好的肯定. 老實說, 我的確很羨慕呢, 我想做的, 他一一給我實現了. 以我的性格來說, 我會感到不開心, 因為我不甘於自己做不到. 但今次沒有太大的負面感覺. 因為我開始學會從"有"的方向去看待自己了. 我想起一句說話 " [放]的快樂可以長久; [得]的快樂只是一刻間". Eason 的"陀飛輪" 真是一首詞淺意深的歌. 能洗滌心靈. 對自己有要求是很好的, 但過份要求就會變成對自己苛刻了. 追尋的慾望從不間斷地與你到老. 學懂欣賞自己所有的, 是一種幸福. 而我也希望以這態度來解釋我的質疑.

說到理想層面為何想到國外, 可能是設計這種東西的確對我的世界觀有截然不同的變化吧. Tutor 說得對, 就是情感的演繹. 我們是說書人, 故事的說書人, 即給關係與情感穿針引線的說書人. 設計是甚麼? 這東西在我修讀設計的時候, 真的沒有認真去考究, 或者是自以為已懂了. 的確, 就如當晚大家所說, 出來工作的時候, 忽然驚醒似的. 設計是 problem solving, 這是一句廢話. 雖然我還在尋找這答案, 或許這答案根本不存在, 只是靠大家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到現在為止, 我依然認為設計只是"創意" 的分支, 設計只是一個media..我們只是創意的實行者, 即說書人. 本質在於創意. 我想說的是, 可能我在意的根本是創意, 而不是設計. 我不認為設計是創意的獨裁者..科學家可以用著創意去假設; 社會學家可以用創意去分析社會不同層面的人或事; 管理人材可以用創意去管公司內的行政架構..甚至一點我極之相信, 就是創意可以幫助我們對困難迎刃而解, 它是我們生活上的免疫力與動力. 所以我一向都認為為何社會這麼多年青人的問題, 我極之相信這與創意的教育有著切斷不離的關係. 他們沒有了對週遭的感受力, 想像力和試驗力. 根本沒有辦法去活著作為人擁有心靈的角色. 而香港很多人, 著重的只是利己精神, 利他精神早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了. 創意中的設計, 它的確是利他精神, 但很多設計師早己把它轉為利己精神的層面去發展不巧的成就. 其實我也明白, 我也是設計師, 亦會有這一種慾望..甚至瘋狂了...忘記了它的本質. 我不想這樣...但是, 在商業上這是無何避免的...所以創意或設計這東西, 因人而異...話說回來, 創意應該涉及社會所有階層, 讓我們擁有心靈去活著.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愛因斯坦除了可說他是天才, 或許只是他找到生活智慧這鑰匙. 我們不能只著重書中黃金的論說, 缺乏了想像, 缺乏了生活. 而我堅信這是教育的錯. 不知從何時開始, 我慢慢地想做一個創意教育的實行者, 這算是我於生活層面上去理解的所謂創意吧. 我不想再見到太多機械人在社會上了. 與其設計一件東西去滿足所謂problem solving, 倒不如從最根本的地方著手吧. 這算是我的長遠理想了, 皆因這個想法, 所以它也是導致我想出國外進修的理由之一吧. 我要有這一個資格, 再去實行我所想的.

寫了一大篇, 發覺一個決定有著千絲萬縷的思緒與情感. 我也搞不清了.我們要慶幸我們有煩惱的時候, 因我們是活著的. 去德國這決定, 老實說, 也不是必要實行的. 順其自然吧... 算得盡的, 不是人生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