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懦弱的香港人! 我們一起站起來!!!



香港人很少會以個人心底裡一種堅定不移的良知或道德準繩, 來檢視社會傳統和政治權威的要求是否合理. 說得明白一點, 香港人就是見風駛舵的風派奴才.

< 見來生不做中國人

鍾祖康說的這一番話, 正正道出了我心裏所想. 我講的不是政治, 而是對人生態度上的社會風氣. 有時候, 在這個社會上, 一些會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會被視作愚蠢, 幼稚, 不切實際, 甚至被異族化, 畸形化, 妖獸化… “風派奴才”, 直接了當的說法. 對時下香港人公式化的生活追求作出讉責. 人們所追求的變得像啤機一樣. 以奴性掩蓋真性.

現實一點吧!” 這句說話成了他們以顯示才智見解的一句話. 何為現實一點? 現實根本就是香港人找來的一個藉口, 一個自己創造出來虛幻世界, 在這裏弄虛作假地生活著. 掩飾自己心中對理想追求的恐懼. 我不明白為何理想與現實被分開談論, 有理想就得捨棄現實. 這法則是從何得來的? 我不明白. 而另一邊廂, 我也不見得在這社會上持著所謂現實主義派的人有多成功. 在他們的立場, 活在拜金社會的氛圍下且卑躬屈膝地追求著無止景的慾望就是成功? 我能供一輛車, 成功! 我能供一層房子, 成功! 我能供某種基金, 成功! 我能炒某種股票, 成功! 我還能給子女供書教學, 成功! 姑且勿論各人對成功的看法. 但從何見得追求理想就得要捨棄這些東西? 難道在求職專欄中, 一份好的工作所列明的requirements, 會有一項寫著 “no dream is preferred” 這樣嗎? 不明白.


理想的錯誤見解因被自訂人生模式這概念所羈絆著, 故此不能清楚面對這東西. 自訂即是可預計, 自己掌控內的人生, 是可看到和想像到的. “自訂人生模式, 每一步我也知道怎樣做, 最終頭目是怎樣應付之類. 可說是對自己人生 出貓的行為. 因為人不是太承受到處於不安的狀態與環境, 故寧願選擇自己看到或預計得到的人生. 理想是涉及無限的想像力, 想像不一定會被實現, 但可以很天馬行空, 不需付上任何責任的. 只需付出嘗試的勇氣. 理想是捉不到的, 但你知道它的存在與價值, 而且極之重要, 是我們的養份. 就如空氣中的氧氣一樣, 捉不到的, 但它是存在的. 我們亦很需要它. 只是沒有勇氣去想像和追求罷了. 我極相信每個人心底裏也有他/她想實現而又搖不可及似的理想. “現實一點吧!” 只是對自己掩飾與釋放一點心中愧疚的說話.


我近日都有一個新目標, 在我學業生涯裏很想修讀設計系的碩士讀程. 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這老設計學院是我的目標. 老實說, 現在與這目標的距離來說的確很遙遠. 姑且勿論我的portfolio 能否成功帶我進入這所校院. 現時這刻銀兩這問題也不在我的考慮範圍當. 前要解決的就是纏繞我多年的英語如果我要入讀這所學校, 我要克服的就是TOFEL . 語言, 我最大宿敵, ! 我雖然很害怕去面對, 但另一邊廂我極之興奮. 因為我有了一個新的目標. 一個我不知道能否成功, 但絕對值得付出的目標. 無他, 就算他日不能成功入讀此校或銀兩短缺, 我也能夠克服我的宿敵. 目標的結果, 只是模擬出來的夢. 走過的路才是真實的人生. 如虛幻電子世界一樣. 過度沉溺不能抽身出來的. 很傷身子啊! 就是我所認識的 理想 現實”. "理想" 可以是虛擬; "現實 也可以是虛擬. 只靠你怎樣去穿梭其中. 理想與現實是能夠同步進行的.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設計師不是文盲!


很多人也有一個錯覺認為設計的多半是文盲. 甚麼不懂也不要緊, 只要雙手懂得如何去繪畫就好了. 還把所謂搞藝術的學術的分開界別. 從字面解釋上當然沒有問題, 但實質這兩種說法是存在另一層意思, 根本就是一個人能力與價值上的標簽化說法. 這種大圈子裏的錯覺對我來說絕對是一種侮辱! 學業成績理想的, 自然就是繼續升學, 甚至在大學選修自己想讀的課目. 畢業後平步青雲找一份薪酬高的職業, 供車買樓組織小家庭. 這些就是人們眼中學術型人將來會走的路與結果. 是美好的. 如果學業成績不太理想. 自然就會選修一些以個別技能發展為主的課目. 簡單的就是些不用怎去讀課本與牢記東西的課目. 在大圈子眼中, 如果你是他們所謂搞藝術的這種類型的話, 很自然地他們將大慨讀書不是太行吧這種思想套用在你身上. 藝術與創作, 無形間與失敗成了掛勾. "學術" 只不過是勢利眼光的另一種說法和名詞.

設計有趣的地方, 就是它的性質太獨特了! 沒有學習的形式與架構; 沒有成就的標準和答案. 只有純粹地欣賞它的創作過程與享受從中帶給人某種心情的結果. 不用太在意它的成功與否. 因為創作就是一種沒有終點的長途跑, 只需途中停下來看看沿途的風景, 享受其中罷了. 如果硬要說出一種成就的話, 那麼在我停下來欣賞風景之際, 身邊也充斥著對眼前美景作出會心微笑的途人, 這就是我的成就.

就是它的獨特與抽象, 令到大圈子的人堆中不能明確地了解設計創作為何物. 我也不能盡怪他們. 因為就連身為設計師的小圈子中, 亦有很多並不太了解自己所作的東西. 曾經我與一位朋友傾談對設計看法時, 我倆皆認為設計或創作, 根本就沒有畢業那回事. 創作只有心靈上的昇華. 我們做學生時所學的課程內容只是對創作認識的一扇門子, 起了作為引導者的作用. 不是畫到一張好圖, 懂得用那幾種software, 或手工藝有多強就是一個好的設計師. 如果完成了一個課程滿足於這些技能的話, 那麼只能原地踏步了. “疱丁解牛這課書也讀過吧! 給你一把極之鋒利的屠刀也沒有用, 因為你根本不明白牛的骨骼結構是如何. 自己也不懂做着甚麼, 更不要奢望別人能看到你做着甚麼了.

另一種怪現象就是某些設計師過於沉醉畫像的世界裏. 右腦達人 這炙手可熱的名詞相信在世界人才發展的趨勢上還會持續下去. 正如人們所說創意在經濟上帶來的得益有多大. MFA (Masters of Fine Art) 將來會取代MBA (Master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地位的說法. 我沒有反對這種說法, 只是覺得太多人以這說法作為一個疏於練習左腦的藉口. 這亦是大圈子中傳潘謬誤的蘊藏地. 作為設計師的自己應當反省. 以一個簡單例子來說, 坊間充斥著很多設計作品集或參考書, 如果我們用得不當根本就是一種毒藥! 當做設計或創作的時候, 為甚麼二話不說就打開人家的作品集瞄一瞄? 自己沒有想做的東西嗎? 如果用作BRAINSTORM的話, 那就危險了. 這證明腦袋已經 乾塘”, briefing 的時候不能即時有相關的影像或訊息浮現出來. 這時候才拿著別人的作品集出來看只是一種 臨急抱佛腳的行為(需則我偶然也會這樣做, , 盡量避免吧). 另外我們不應只集中在書本的圖片上, 應多留意圖片背後作者思維的所在地, 了解字與字行間所表達或隱藏的意思, 尋找創作思路的底蕰, 這裏才是創作的寳庫吧.

除了這些關於設計的書本外, 我們還會亳無目的地吸收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範疇. 因為我們就是設計與生活之間的連接軌道, 以要先了解生活上各種不同範疇的東西, 才能把平日亳無目的地所收集的資料即時轉為設計上的用材. 生活本身就是捉摸不到的, 故我們所學習的東西必然廣泛而沒有標準的範圍, 我想這才是人生吧. 你說我是文盲嗎? 我比你懂的更多. 比你得到的成功更多.

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

"設計是濕x學科!"

很多時候在其他人眼中, 我們這一班沈醉於創作中的小圈子只是一堆對社會沒有太大促進力的人棍. 大圈子的思想和對我們的態度與價值, 的確不好受. 甚至可能你身邊的朋友, 都會出現一句 "設計是濕x學科! 只是一班讀不成書又不想投身社會的人, 去選擇逃避現實的學科, 一個包庇廢物的地方". 不論你坐在他的眼前, 他也會道出這種令你極之難堪的見解. 在這時這刻, 我已不再想談論他們說這番話的動機; 他們是有意或無意. 對我來說己不再重要了. 因為他們只是這個大圈子裏的一角. 我們的目標不是一角的立足點. 故此雖則心有不甘, 但不要因這些說話而打沉自己. 反而值得反思的是他們為何有這樣見解. 簡單的說: 要人同意你的想法, 首先不是埋怨他們不明白你. 而是反思自己有甚麼做得不足. 因為我相信, 你努力的成果,甚至過程, 別人是看到的. 勿論他們對你有甚麼讚許與期望, 只是要他們明白自己在做甚麼. [明白], 對於我來說, 已是一個很大的支持., 是一種較複雜的動物, 表面給你做的,說的, 並不一定是心裏所想所做. 所以不用太在意口中說出來的話. 要去明白每一個人所說出的某一句話背後的動機, 實在比死更困難. 回想起以前自己就是太執著這些不知道從何而出的說話, 使得自己太辛苦和懊惱. 與其用盡心力去理解這些沒有義意的東西, 倒不如省回去應付自己的路. 走一條終歸旁人會明白的路, 旁人會看到你的路.
"設計是濕x學科" 這句說話, 我認為最大的源頭來自設計學科立林,課目商業化的社會. 我是2006年畢業的學生, 在我畢業前那2,3, 開始發現愈來愈多各種不同機構開辦的設計學科,就連IVE也由本身的3年制課程, 加開一個4年制的設計課程. 從這些例子, 用正面的角度可以看成設計人才的渴求所造成的現象. 但問題在於開辦者的目的與教學支援的配備. 我早陣子在互聯網上看到一篇文章, 作者是王受之(他是美國最高設計學府-位於洛杉磯大都會區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 是著名的設計理論家). 該篇文章論述中國設計教育的歷史. 80年代開始, 中國的設計文化開始受到人們注意, 發展. 90年代年青人對設計教育的渴求, 於是眾多的所謂設計課程紛紛開辦吸引這些求學者, 而學費也是頗為貴的. 學生相對收多了, 但導師的數量並沒有增加. 而且本身參差不齊的師資質素也沒有相應的提升. 十個學生是這樣教, 二十個也是這樣教. 整個風氣與教育商業化了, 向錢看了. 這種錯誤, 是發生在90年代的中國. 試想想現今這種混亂才發生在香港, 這種重犯足足有接近20年的距離. 真不敢想像這種文化的差距.
回想一下, 其實也不能全部怪罪於這些商家. 作為以設計為路向的我們也應重覆自我反省. 正所謂要人們尊重自己, 應先自己尊重自己. 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 就很自然對自己有要求, 有進步.

小人物大計劃


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 初出茅廬, 人們眼中的所謂的設計師. "設計" 這二字真的讓我又愛又恨. 愛, 是它的潛力; 恨, 是它在香港的前景. 我經常對於在香港混設計, 是一件很摸不著頭腦的煩事. 常常在心中充滿疑問 "我現在所做的事對嗎? 我要怎樣做才能夠在這狹窄小巷一步一步地走出大街大道?" 很多時候我感到憂慮與無助, 甚至感到孤獨. 可能本身個性過於憤世嫉俗, 所以我對很多別人覺得事不關己的事情看得很大, 與人談起這些時還面紅耳綠的帶點激動. 其實我只不過想將那份熱情去感染身邊的人, 再繼而渲染開去整條小巷中的設計文化與它的價值.

每當說到這裏, 換來的反應大多是一些令自己意志消沈一陣的說話與態度. 令我深深感受到"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道理. 繼續爭持下去的話, 只會令我這個EQ低於孩子水平的人立即爆血管. 與其說在香港社會大學中學到的是工作經驗的話, 倒不如說學到種種對言語攻擊採取百毒不侵的技巧. 無論怎樣也好, 我仍相信對設計有這種熱情胸腔的人不只我一個, 在這條細小狹窄而又漫長的小巷中, 一定有其他與我有相同意志的人存在. 我們只是找不到一個平台去連結一起, 互相依伴. 而我想做的並不是教人怎去連結怎去步出大街大道 (我也是一個自身難保的小人物); 而是想讓他們知道"你們不是孤獨的, 要堅持下去. 終有一日我們會碰頭, 細說今日的經歷".

每當我在工作感到無肋與迷網之際, 就會想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經歷著自己的處景. 當閒逛書店時, 看到很多講述某某著名設計師的作品集或講述他/她的設計論與生活觀的書本時. 我都會想起同一個問題: 為何只得一些歌頌他們偉績似的書? 這樣與發財立品的感覺沒有兩樣. 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們在得到成功前是怎樣去鋪設自己的人生道路, 就像一本設計師的日記. 於是我把心一橫, 慨然找不到想要的書, 那麼自己去寫吧. 這就是我寫這些謬論的另一個原因. 從那時的決心開始, 我把平日的所思所想, 不論大事或小事也一一記下, 以便實行這小人物大計劃.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記錄豆豉史!!!

沒有在這裏發牢騷前, 我也有在XANGA記錄自己生活情況的習慣. 但是久而久之, 由每日的寫, 變成隔日的寫; 由隔日的寫, 變了一星期的寫. 到最後更是不了了之.
其實有很多原因令到我不想寫BLOG. 第一當然是我對寫作的興趣不怎麼大, 文筆也不是太好, 組織文章對我來說還有點兒痛苦的. 第二是我的枯燥乏味的生活, 致我沒有太多的材枓去記錄我的生活. 每日寫的都千篇一律. 令我覺得與被人罰抄無異. 而最大的原因是後期寫BLOG的性質與自己的出發點開始有些許偏差出現. 因為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經過過濾層後才POST出來. 變得有點兒虛假. 最初, BLOG對我來說只是自己的日記. 分別只在於寫在紙上還是POST在網絡上. 並沒有打算與別人分享.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 自己在寫的時候往往會從別人眼中去思考自己的文章, 故寫出來的文章已不屬於自己的. 故此我放棄了.

但現在的心態剛好相反. 現在寫出來的東西很想和別人分享. 我想應該在我的設計生涯上還是剛起步的時候, 就開始把我對設設的看法和事業上的種種遭遇一一記錄下來. 這算是作為香港一個小小"設計僱員" 的豆豉奮鬥史吧!

為甚麼起初會有這寫作諗頭? 我想應追朔於我與幾個從事不同設計界別的朋友在家中頽廢無聊時所爆出來的一個空想. "我們就寫一本書吧!" 而我們分別以自己的身份去寫自己的東西, 想寫甚麼也可以, 是很隨意的. 只要是關於自己作為一個設計師的生活就好了. 當然, 這計劃也隨著時間慢慢地被淡忘了. 只是偶然大家拿出來談談所謂的進度. 而自己的進度也是極之緩慢. 雖則我有很多東西, 很多謬論想發表出來. 但總是因不太想寫作的關係而被卡住卡住的.

近日, 自己開始把心中所想的慢慢地寫出來了. 但發覺愈是寫出來, 愈覺得與出書的目標距離得很遠. 姑且勿論我所寫的有沒有人看或認同. 就從字數與發表出來的東西, 我想只能作一般中學作文罷了. 所以我突然有這想法, 與其慢慢的把這些東西儲存於自己的電腦內, 倒不如以BLOG的形式記錄出來. 一邊作為累積文章的地方, 一邊與其他人分享我的謬論.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