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設計師不是文盲!


很多人也有一個錯覺認為設計的多半是文盲. 甚麼不懂也不要緊, 只要雙手懂得如何去繪畫就好了. 還把所謂搞藝術的學術的分開界別. 從字面解釋上當然沒有問題, 但實質這兩種說法是存在另一層意思, 根本就是一個人能力與價值上的標簽化說法. 這種大圈子裏的錯覺對我來說絕對是一種侮辱! 學業成績理想的, 自然就是繼續升學, 甚至在大學選修自己想讀的課目. 畢業後平步青雲找一份薪酬高的職業, 供車買樓組織小家庭. 這些就是人們眼中學術型人將來會走的路與結果. 是美好的. 如果學業成績不太理想. 自然就會選修一些以個別技能發展為主的課目. 簡單的就是些不用怎去讀課本與牢記東西的課目. 在大圈子眼中, 如果你是他們所謂搞藝術的這種類型的話, 很自然地他們將大慨讀書不是太行吧這種思想套用在你身上. 藝術與創作, 無形間與失敗成了掛勾. "學術" 只不過是勢利眼光的另一種說法和名詞.

設計有趣的地方, 就是它的性質太獨特了! 沒有學習的形式與架構; 沒有成就的標準和答案. 只有純粹地欣賞它的創作過程與享受從中帶給人某種心情的結果. 不用太在意它的成功與否. 因為創作就是一種沒有終點的長途跑, 只需途中停下來看看沿途的風景, 享受其中罷了. 如果硬要說出一種成就的話, 那麼在我停下來欣賞風景之際, 身邊也充斥著對眼前美景作出會心微笑的途人, 這就是我的成就.

就是它的獨特與抽象, 令到大圈子的人堆中不能明確地了解設計創作為何物. 我也不能盡怪他們. 因為就連身為設計師的小圈子中, 亦有很多並不太了解自己所作的東西. 曾經我與一位朋友傾談對設計看法時, 我倆皆認為設計或創作, 根本就沒有畢業那回事. 創作只有心靈上的昇華. 我們做學生時所學的課程內容只是對創作認識的一扇門子, 起了作為引導者的作用. 不是畫到一張好圖, 懂得用那幾種software, 或手工藝有多強就是一個好的設計師. 如果完成了一個課程滿足於這些技能的話, 那麼只能原地踏步了. “疱丁解牛這課書也讀過吧! 給你一把極之鋒利的屠刀也沒有用, 因為你根本不明白牛的骨骼結構是如何. 自己也不懂做着甚麼, 更不要奢望別人能看到你做着甚麼了.

另一種怪現象就是某些設計師過於沉醉畫像的世界裏. 右腦達人 這炙手可熱的名詞相信在世界人才發展的趨勢上還會持續下去. 正如人們所說創意在經濟上帶來的得益有多大. MFA (Masters of Fine Art) 將來會取代MBA (Master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地位的說法. 我沒有反對這種說法, 只是覺得太多人以這說法作為一個疏於練習左腦的藉口. 這亦是大圈子中傳潘謬誤的蘊藏地. 作為設計師的自己應當反省. 以一個簡單例子來說, 坊間充斥著很多設計作品集或參考書, 如果我們用得不當根本就是一種毒藥! 當做設計或創作的時候, 為甚麼二話不說就打開人家的作品集瞄一瞄? 自己沒有想做的東西嗎? 如果用作BRAINSTORM的話, 那就危險了. 這證明腦袋已經 乾塘”, briefing 的時候不能即時有相關的影像或訊息浮現出來. 這時候才拿著別人的作品集出來看只是一種 臨急抱佛腳的行為(需則我偶然也會這樣做, , 盡量避免吧). 另外我們不應只集中在書本的圖片上, 應多留意圖片背後作者思維的所在地, 了解字與字行間所表達或隱藏的意思, 尋找創作思路的底蕰, 這裏才是創作的寳庫吧.

除了這些關於設計的書本外, 我們還會亳無目的地吸收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範疇. 因為我們就是設計與生活之間的連接軌道, 以要先了解生活上各種不同範疇的東西, 才能把平日亳無目的地所收集的資料即時轉為設計上的用材. 生活本身就是捉摸不到的, 故我們所學習的東西必然廣泛而沒有標準的範圍, 我想這才是人生吧. 你說我是文盲嗎? 我比你懂的更多. 比你得到的成功更多.

1 則留言:

Esther 說...

design=
Art sense + Talent + Creativity + Social Awareness + Technique;

Art sense + Talent + Creativity =
Born to be =
Can't be teach and can't be learn;

Social Awareness + Technique =
Keep learning

Therefore,
design=
Can't be teach and can't be learn + Keep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