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黑色的血腥,白色的復仇,極致的反思

昨天看了松隆子主演的<告白>。不得不給十個服。
可以把人性的憎恨、懦弱、自私與瘋狂
慢慢透過戲中每一個角色的"告白"遂一感染給觀看者。
整套戲帶出很多社會問題,
而大多青少年問題基於缺乏父母的關懷 或是父母的過份溺愛。
其實與香港普遍家庭狀況甚似的。

法律本應保障每一個人,但邪惡的意念穿梭於灰色地帶。
"未成年法"保障少年,卻成了瘋狂的失控點。

過份的父母溺愛,自我塑造的子女形象掩蓋了現實。
務求子女成為肩負責任的絶緣体。
沒有抗逆能力的兒子,最終被自卑感壓迫,
來一個絕地反擊證明自己的價值。

自我追求的理想,卻成了望子成龍的慾望據點。
不是出於愛,是出於自我滿足。純粹將自己投射在兒女身上。
兒子為求得到媽媽的肯定和注意,不斷想成為優才而努力。
最後失控了,孤獨感與挫敗感驅使他作另一番"大業"。

懦弱者只會欺負更懦弱的人,找出自己的避難所。
不會有永遠的弱者被欺負,只要有新的更弱者,
就會成為其他弱者的避難所。
無休止的弱肉強食世界是循環不息。

說說這套電影的美術吧。
整套戲以暗淡偏藍的色調凝聚一股白色的恐懼感,局促不安。
當中很多很多慢鏡與近鏡的剪接,像是把某些可1秒內完成的過程,
拉長至數秒,好讓你感覺轉瞬的一刻也變得漫長。
水濺的瞬間,美麗背後的死寂。

很喜愛用 "告白" 這方式一步一步帶出各人的想法、心情與動機。
每人的告白收集起來就像一個社會,有自己的慾望、想法和感受。
從你的告白聽出一個故事,從我的告白可以是另一個故事。
但當你我的告白串聯一起時,就會得出第三個告白。
這是告白的告白。

戲中角色各自堅持自己的告白,懷抱著自己的怨念去向我們告白。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被怨念驅動著。
再想想,身邊人也是抱著他們自己的怨念。
你不是獨特的一個,你的怨念也不見得獨特。
那還需要執著於這一點平凡的怨念嗎?







2 則留言:

ivy 說...

謝謝你把我想說的感想都說出來了。

瘋狂設計Gil - Ken Tsoi 說...

證明這套電影是成功的.大家得的感想一致。